浪漫言情小说手机站 > 魅眼王妃(上)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白天 黑夜

第 22 页

 

  晏子张了张嘴,可是最后什么都没说就离开了,但他并没有走远,就在门外的阴影处守护着。他知道这个女人是王上最重要的人,也是王上的敌人处心积虑想要伤害的人,他得小心保护好她。

  若儿很疲倦,可是却毫无睡意,想到拓跋圭的其他女人就在距离她不远的地方安卧,她的心就乱糟糟的。

  为了让自己不去想令人痛苦的细节,不去猜测他到底夜夜睡在哪里,若儿将注意力转到今夜发生的事情上。

  对今天自己的遭遇,她并不当一回事,因为王叔对她的私欲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,他三番两次想染指她都以惨败收场,如今想用强占的方式也是可以预料的,所以当拓跋凿说今天的事是王叔指使时,她反而不担心了。

  她担心的是,这么晚了,拓跋圭还要去参加联盟会议,到底是什么紧急的事情必须连夜开会讨论呢?

  此后的时间,她一直坐在床榻前的踏凳上思考,直到睡意将她拖进朦胧梦境,她的心仍在为彻夜不归的王上忧虑……

  ***

  就在她沉浸在自己的苦思困惑中时,拓跋圭正在距离她不远的前殿舌战群臣。

  赶回王宫的路上,张衮证实了拓跋圭早先的想法,联盟议会这么晚还召开,正是为了白天那一纸迁都令而起。

  对刚复国的代国来说,政权基本上承袭了历代先王的体制,带有浓厚的氏族贵族民主制,王上并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。这也是雄心勃勃的拓跋圭所不能容忍而力图改变的,他明白,想要称霸北方,就得仿效中原帝王之制,可是基于先王血的教训,他会让自己的改革缓慢而妥当地进行。

  如今,他希望从迁都开始。

  当拓跋圭抵达议事厅时,他略感诧异,不仅四部大人和八大长老都已在座,就连姻亲世家也一个不少的全到齐了,屋内充满兴师问罪的气氛,这让他更加痛恨这种原始的氏族政权体制。

  他没跟任何人打招呼,迳自走到主位坐下,大声对伫立在门口的传令兵下令。“传长史张衮、大将军许谦和史官管迁到会。”

  “王上,这是联盟议会。”南部大人低声提醒他。

  拓跋圭淡淡地瞥他一眼,扫过那些与代国国事无关的姻亲,严厉地说:“以后凡是关系到国家大事的议会,主要官吏、大将军都得参与。”

  很快,三位大臣人内,在已经摆设好的椅子上坐下。

  拓跋圭看着他们坐定,再冷眼望向其他人,神态平静却有种慑人的霸气。

  一个月来,拓跋圭日渐表现出来的王者威严,已让众人印象深刻,因此此时都沉默不语。

  “那咱们开始吧?”见王上不说话,南部大人征询似的问。

  拓跋圭往身后椅背一靠。“已经很晚了,各位有事就快说吧!”

  略微犹豫后,联盟中威望最高、辈分最长的中部大人郎逊站起身,面对拓跋圭道:“近日吾王数项政绩让国人上下俱感快慰,但臣等以为,迁都牵连甚广,又听到诸多议论,因此今夜召集大家,只是为了请教王上迁都的理由。”

  拓跋圭暗自冷笑,心知这“诸多议论”必定出自长平府。

  他这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可不是毫无收获,长平王及其追随者渲染牛川富裕,极力反对迁都,可他认为这里地势狭窄,资源单一。最重要的是,这里长期以来便是拓跋窟咄的私人封地,在俨然是个土皇帝的叔叔的势力范围内施政,必定有诸多限制。若要像雄鹰般展翅高飞,他就必须开拓更广阔的天空。

  “臣以为迁都不妥。”他还没开口,侯辰率先表示反对。“盛乐四野过于开阔不具保护性,太靠近被毁旧都也不吉利。再说,长平王已在牛川为王上建造了新王宫,若吾王执意迁都,不是辜负了王叔的一番苦心吗?”

  这样的说法,让拓跋圭很不以为然。这是什么理由?分明是他叔父的传声筒!

  “侯大人所言不妥。”拓跋圭目光如炬地扫向在座的臣子。“本王迁都盛乐,正是看中它开阔的地理位置。它是我先祖之都,更是数朝名城,背倚阴山,南靠长城,外有黑河、阴山,内有金河环绕,依山傍水,是连接关内与阴山南北的要冲,据城而立,我们进可掠中原,退能扼其关,是统一北方的先决条件。而牛川则处群山之中,南北不通,进无通道,退无屏障,在此立都,无疑自困樊笼。因此,迁都乃势在必行!”

  郎逊看了眼拓跋窟咄,委婉地说:“吾王如此深谋远虑,实乃可喜,但此举事关国家兴衰,不得不谨慎。”

  看来王叔是想借老臣之口,阻止他迁都,但他们看错人啦!

  拓跋圭心中忖道,坚定地说:“郎大人所言甚是,迁都关系到国家兴衰前途,正因如此,本王立意迁都绝不改变。”

  随即,拓跋圭又慷慨陈词,将自己因何迁都的理由和盘托出。

  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将政见完整地告诉大家,因此大家都听得十分认真。

  “先祖功德无量,我辈当永存感恩之心,不可忘本。”拓跋窟咄眼看各位大人似有被说服的迹象,急了,不顾一切地插话。“我族本是游猎出身,一向乐与山林草原为伍,如今各部归一,万民所向,王位既定,又有牛川为都,何必再劳师动众南移盛乐?”

  由他的言辞中,不难听出拓跋窟咄是坚决反对迁都的人。

  拓跋圭无意再跟他兜圈子,果断地说:“迁都于国于民都有好处。”他的目光转向郎逊等重臣。“我鲜卑人世居深山洞穴,蒙神灵赐予我族人智慧领袖,百余年前才走出群峰密林,脱离茹毛饮血、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活。如今,我──拓跋鲜卑后人、魏国国君,将倾毕生心力,带领部众逐中原文明而去。”

  他的豪情感染了多数大臣,并得到他们的响应,会议气氛变得热络融洽起来。

  拓跋窟咄见自己的意见已难成气候,便大声说:“迁都既可旺国事,也可毁国运,不能仅凭一人之见决定,得求神灵指引。”

  拓跋圭不理会他的叫嚷,对所有臣子、宗亲和姻亲说:“本王迁都立意已决,还望各位大人通力合作,带领族人往更宽阔的地域而行。”

  “王上建功立业的志向无可厚非,但王叔的疑虑也有道理。”护佛侯部首领侯辰接到拓跋窟咄暗示后说:“不妨按古训,以占卜、问神来确定此举是否恰当?”

  他的提议当即得到不少附议,毕竟,这是个相信神灵的民族。

  拓跋窟咄大声说:“没错,按照先例,凡行大事前,均得问天地神灵,如今迁都事关国运,更不能不问。”

  先例?!又是见鬼的先例!拓跋圭气恼地想,却无法阻止众人的附和,他不悦地问:“这样做有何意义?无论占卜结果如何,本王迁都盛乐一事绝不会改变。”

  看到自己的提议得到大多数人,包括四部大人的赞同,而王上终于屈居下风,拓跋窟咄心里十分得意,傲慢地说:“那也得等占卜后,看神灵怎么说。”

  就此,议会决定次日清晨在祭祀台上,由具有神力的王若儿主持祭祀,恭请神灵显灵,以测迁都凶险。

  这个决定让拓跋圭非常不安,好在若儿目前在他的保护之下,起码天亮以前她不会受到干扰,于是他宣布道:“就这样吧!”

 

上一页 下一页
返回书页 返回目录 下载本书